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千古第一村”流坑 展古代建筑精华
更新日期:2011-10-6 点击量: 1175 [ 关闭 ]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周围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水形胜,人杰地灵。目前,全村有1280户,5600人,耕地3572亩,山地上积53400亩,村子面积3.61平方公里,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流坑村有着陈旧骄人的前史和高度兴旺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前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子。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鼻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录,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久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前史上最辉煌的期间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人人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开展竹木商业,使流坑村又一次昌盛昌隆。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时,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宦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越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长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个中独一一个文物遗址保管如斯无缺的古村子,真实是可贵的。明代游览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商场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行记》第147页,上海古藉出书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扬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还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留念牌楼,“五桂齐芳”,前史稀有,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官吏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修建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连续之久,在江西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流坑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流坑董氏依托紧密的封建宗族准则来凝集族众、维系次序、不变开展。村中封建宗族运动的遗存到处可见,特殊是那版本很多的谱牒和遍及村巷的祠堂,更是可贵的人文景象。目前仍保管有明万历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类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 .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天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流坑以规划庞大的传统修建,作风共同的村子结构而出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建下,构成了七横(器械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寓居,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衔接围合的格式。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优越的排水系统。村中现有明清古修建及遗址计260余处,个中明代修建、遗址19处,还有主要修建组群18处、书屋等文明修建14处、牌楼5座、宗祠48处、寺院8处。尚有古水井、风雨亭、船埠、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修建均为砖木构造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式多为二进一庭院,朴素而简练,但修建装饰非常考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深。明代修建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可谓精品。数以百计的房屋,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合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在丰厚,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出身,或显家族之光彩,或表现儒家传统的品德思维,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妙情境。流坑村古修建具有浓重的当地特征,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作风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根本保管无缺,组群完好,街巷仍为传统面貌,有很高的前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情况与修建艺术价值。   流坑村是古村文明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修建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珍宝。

        文物陈列馆位于流坑村中巷东端南侧的振卿公祠内,该栋古修建建于清代,为前带天井的二进一庭院修建,门楣上有“振卿公祠”墨书,两侧有阴刻春联,前堂悬有“岁进士”匾,后堂悬有“报本堂”金字大匾,后堂神龛内置雕琢精巧的“灵屋”,前檐顶棚有多组彩绘。

   为了急救维护应用流坑古文明,2000年9月,在县流坑古文明维护应用任务委员会的指   导下,流坑村委会、文物治理局推出文物陈列馆展览,将局部家藏文物、前史文物集中在“振卿公祠”展现,初次展览的文物有35件,包罗明宣德龙泉青釉喷鼻炉、明万历十年抚乐流溪董氏族谱、李白长安醉酒瓷板画一批非常宝贵的文物和主要的匾、联、明清家具等。

   从昔时10月1日开端,在国庆假期的旅行黄金时节,乐安县流坑村初次推出的村中家藏文物展览,展出的这些文物尘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只外人难窥其貌,连村里的群众往常也很少见到。为充沛展现流坑村前史文物的厚重汜博,从此并作为流坑一个主要旅行项目推行,尔后在文物陈列馆不时充分展览内容,2001年5月、2002年5月延续两次新增主要文物,当前陈列馆共有文物40件。

   三 官 殿 
   三官殿位于流坑村南约一华里处的青山脚下,背山面江而建,门前是从古到今通往流坑南部世界的必经道口。情况美好,气味清爽。
   三官殿为民间道教宫观,是一座双层重檐翘角的陈旧殿阁,砖木构造。始建于宋代,现存修建为清代道光二十年( 1840年)之物。三官殿的基层为前带门廊的神殿,在其门面、梁枋、天棚等处以木雕、彩绘装修;门、柱上朱底描金的匾联高悬。神殿的神座之上,供奉“邱、王、郭”三仙的神像,氛围显得肃静庄严。三官殿的上层,为面积较神殿小的魁星阁。阁的四壁以木质隔扇装修,阁顶天花、藻井遍绘彩画,阁内设神台,供奉魁星雕像。   所谓“三官”,即道教所信仰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免罪,水官解厄。因此,数百年来,前去三官殿祀奉的人纷至沓来。“魁星”指斗极中前四颗星,也专指斗极第一星,因而,而引申为首之意。故对测验、竞赛居首者称夺魁,科举时代称考中第一者为魁元。“魁星”又是“奎星”的俗称。汉朝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因而,后来“奎星”被以为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道教也尊之为神,故魁星阁与三官殿常为一体的修建。祀奉魁星,是科举时代流坑人高尚的崇奉,目标在于祈求神灵保佑族中念书后辈录取入仕,以求光宗耀祖。建魁星阁,既是供奉魁星之地,也是供文人念书和雅会之所。

   武 当 阁

   武当阁位于流坑村西北,距村北沿约半华里,背江面村而建。其西侧古树参天,前为龙湖的下段,情况清幽,地区坦荡。
   武当阁始建于明代,历经修葺或重建,现存修建为砖木构造,首要由玄武殿、玄武阁和阎王殿等构成。是一座融道教、释教和民间诸神于一庙的修建。

   玄武殿,前为廊庑,靠后墙砌神台,供奉一尊“弥勒佛”。这以后墙的东端有门与玄武阁相通。玄武阁有前院后殿,殿为双层重檐修建,基层为神殿,其神台上供奉“北方真武镇天天主”;上层为文昌阁,以隔扇装修,四角檐宇起翘,是古时文人的雅会之处。
   修建的东侧为阎王殿,其前殿供阎王和判官的神座,后殿前、后设神台,上供观音、护法韦陀等。

   旌表节孝坊 
  “旌表节孝坊”是为清代晚期,流坑“孀声懿范”张、陈两位贞节之妇所建。
   张氏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九代孙、捐授州司马、清赠奉直医生董学华的儿媳妇,陈氏为其孙媳妇,可谓名门之妇。张氏,为董学华四子董朝杰之妻, 23岁时,丈夫即逝世,因未生儿子,则将次侄董金鳌作为继子。那时,金鳌年幼,守寡孤单的张氏将其视为命根,为养育金鳌,细心周密,千辛万苦,村民们均为之打动。看到垂垂长大而懂事知学的金鳌,张氏悲苦忧伤的心灵获得了莫大的安慰,每一劳作都倾泻了她对金鳌的殷切希冀。出于为夫家续喷鼻火、兴家业的急迫心境,在金鳌16岁时,张氏即给他配本县东坑村儒士陈登瀛之女为妻。不久,金鳌取得了登仕郎的功名。看到金鳌成家立业,张氏习中充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但是,在两年后的咸丰七年(1857年),金鳌却一病不起,命归鬼域。未生下寸男尺女的儿媳妇陈氏也同婆婆一样成了年青的孀妇。婆媳俩顿觉天昏地转,悲痛万状,相抱痛哭,村民们都为她们凄惨的遭遇深为叹惋和同情。

   在那时封建宗法准则的严厉约束下,张氏和陈氏均出于名门的面子,矢志守节。两人相依为命,心气平缓。她们待人忠厚,历事维艰。生涯过得非常凄苦。日复日,年复年,数十年风霜雪雨,随同着她们渡过了凄戚哀凉的人生,所谓“悉法先正典型,忠厚和平足树孀声懿范”,“贞操贯日,克励终身”,为时人所同情,所赞誉。光绪十三年(1887年),经族中绅士选举,乐安知县申文请朝廷旌表,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造此坊。   此坊位于中巷东段的北侧,面巷而建,其东南边为一十字路口,原屹立着有名的四牌坊。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的砖石修建,其顶部的中心局部凌驾,两侧等高对称,上覆青灰瓦,檐角起翘。正面上方嵌有红石“圣旨”竖匾,中坊横条红石上刻有“旌表节孝国粹董朝杰之妻张氏偕媳儒士金鳌之妻陈氏”,下方收有“节孝坊”三字。此坊装饰考究,首要部位其檐宇部和各层坊上,其装饰图案丰厚,有花草、灵兽、祥禽、人物、诗文等;手法多样,有石刻、堆塑、砖雕、彩绘、墨书等,整个牌楼显得华美典雅,气度轩昂。后来,又紧靠此坊建一房屋,以坊门作为正门,堂悬“本立堂”匾。

   华美气度的“旌表节孝坊”,似乎为董氏门庭添加了光荣,使两位一样命运女子的在天之灵得以抚慰。但是,它凝聚了两位女子漫长岁月的悲酸血泪,是封建社会宗法统治之下女人磨难命运的见证物。

   龙 湖 

   龙湖位于流坑村西侧,它是由七口由南而北,严密相连,连绵如龙的水池构成的,故取名龙湖。古代湖中有六条鹅卵石路相向横穿,每条路上均有一石拱桥贯穿。龙湖西南有条龙溪,村民将溪水引入湖中,湖内常年坚持清水活动,水中鱼儿漫游,水上荷花斗丽。它是历代流坑村人非常保重和敬重的当地,也是目前游人到流坑村览胜旅行的一个首要景点。

   据万历十年(1582)流坑董氏族谱载,龙湖是由流坑董氏的第二十二代孙董燧在旧有五湖(五口水池)的根底上从新设计规划的。董燧是明代后期流坑村所出的独一高官,历任湖北枝江县令,福建建阳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他从政清凉,不附权事,有能吏的美称,颇受时人的赏识,六十一岁时,受人排斥,致仕归乡。董燧既是个能吏,又是个理学名家。他在返乡后的二十余年中,与曾任四川大足县令的董极(古南)和时任东莞知县、山东道御史等职的董裕等官绅一同为流坑董氏家族组织和社区事业的整治和完美,轰轰烈烈地做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对流坑村的前史发生了极端深远的影响。一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倡集族人将闽广流寇焚毁的大宗祠在旧址上重建了新的大宗祠。二是积极组织编撰刊印了新的大宗族谱。三是对流坑村的主体局部进行了从新规划和建立,个中就包罗了龙湖的整治,并对维护龙湖作出了:“永不许轻动坏土”,“永不许恃强壅塞”,“犯者合族群攻之”等族规,要求族人严厉恪守

  千百年来,流坑村报酬何对龙湖如斯的顾惜呢?这与前人考究风水极为有关。流坑村地处乐安县城西南三十八公里的金鼓峰下。金鼓峰属于山山脉,于山发脉于赣南,迢迢千里,弯曲而来,至乐安西南境跌而复起,构成几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流坑村地点即为其一。村庄周围远山围立,近则有乌江之水绕村缘而过。村盘就参差在这东南北三面环水,西侧一面依山的“半岛”上。仅此,整个村庄也只是形统一只停靠在船埠边的竹木筏。但是,经过人工在村西边缘发掘出一个长湖,村子就酿成了“活水排形”,如许流坑村就处在一种山相望,水相拥,山环水抱的佳境之中。风水学还以为,相地之道,首重龙,龙即山脉。还又以为,水者,龙之血脉,凡属“龙穴”,要靠水来滋养。所以相地学又有“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的说法。流坑董氏鼻祖合公葬于村北十余里的荷树岭(又叫荷公山),荷公山龙脉,西一支入高坪(流坑古地名),为雄龙;东一支入村,为雌龙。二龙并落,三水夹行,男女交遘,会入龙湖,龙湖即为“龙穴”。所以顾惜龙湖是流坑村人世代富有之基本。

   董氏大宗祠遗址 

   “董氏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董合因其第八代孙、状元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皇帝祭南郊礼成而特旨追赠为大司徒,故祠的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

    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杏林之墟(详细地位掉考)。而到嘉靖三年(1524年)董氏商定,改地重建于村北坦荡清幽的陌兰洲上,建成后,规则由董合之明日长孙作为长子,掌管其祭奠。嘉靖十一年,时为南京国子监司业的江西泰和人欧阳德为之作有《董氏立长子记》。嘉靖四十年,大宗祠被闽广钟凌秀农人军焚毁。嘉靖四十二年,61岁的南京刑部郎中董燧去官归里不久,即与董极等官绅一同,倡集族人,在旧址上重建大宗祠,其规划更大,占地7000平方米。明万历十年(1582年)《流坑董氏族谱》上清晰地绘制了它的构图,这是流坑董氏最终一次建大宗祠。   董氏最终一次重建的大宗祠,朝村背江、离村北沿约200米,为前带大场院的三进重檐式修建。其院正前方辟有大门坊,场院内设置墨池,院的器械两侧均辟有门坊,东为“累朝师保”坊,西为“文武状元”坊。入院前门,跨墨池达主体修建的正门,上书“德厚流光”四字,其两侧分立宏大的圆雕红石狮睢雄一对。从器械两道房穿庭而进,第一进为“贤育楼”,上署“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文献世族”。第二进为“亲善堂”。第三进正中为“孝顺堂”,两侧分设“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和“道原堂”。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相关案例: